礦用風筒是煤礦、金屬礦等地下開采作業(yè)中保障通風安全的關鍵設備,其核心功能是通過穩(wěn)定氣流輸送新鮮空氣、排出瓦斯與粉塵,同時需具備阻燃、抗靜電、耐磨損、抗壓等特性,以適應井下潮濕、多塵、易燃易爆的復雜環(huán)境。其生產(chǎn)工藝的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緊密圍繞“安全”與“長期耐用”展開,從原材料選擇到成品出廠,需經(jīng)過多道精密工序的協(xié)同把控。
一、原材料選擇:安全與性能的基石
礦用風筒的材料直接決定了產(chǎn)品的安全等級與使用壽命,因此原材料的選擇需嚴格遵循國家標準(如MT 164-2007《煤礦用正壓風筒》、MT 165-2007《煤礦用負壓風筒》),并兼顧功能需求。
核心材料類型:
基布層:多采用聚酯(滌綸)、維綸或芳綸纖維編織的帆布。這類材料強度高、耐酸堿腐蝕,且吸濕性較低(避免井下潮濕環(huán)境導致霉變)。其中,芳綸纖維因高強度、耐高溫特性,常用于高負壓或復雜工況的風筒基布。
防護層:為提升阻燃與抗靜電性能,基布外通常復合一層功能性材料。阻燃層多選用PVC(聚氯乙烯)或PE(聚乙烯)涂層,這類高分子材料本身具有離火自熄特性,且可通過添加阻燃劑(如氫氧化鋁、氫氧化鎂)進一步提高防火等級;抗靜電層則通過添加炭黑、金屬氧化物等導電填料,將表面電阻率控制在1×10?Ω-1×10?Ω(符合井下安全標準),避免靜電火花引發(fā)瓦斯爆炸。
骨架支撐:對于大直徑或高負壓風筒,需在筒體內(nèi)部嵌入金屬骨架(如鋼圈、鋁合金環(huán))。骨架的材質需具備耐腐蝕性(如鍍鋅鋼圈),且強度需與風筒承壓需求匹配——鋼圈的直徑、間距需根據(jù)風筒直徑(如500mm-2000mm)和設計風壓(如500Pa-5000Pa)計算確定,避免因骨架變形導致筒體塌陷。
二、結構設計:功能導向的幾何規(guī)劃
礦用風筒的結構設計需兼顧通風效率、機械強度與安裝便利性,核心在于“層間結合”與“接縫密封”兩大問題。
層間復合工藝:
風筒多為多層結構(如“基布+阻燃層+抗靜電層”),層間需通過熱合或膠黏結合。熱合工藝更常見——利用高頻熱合機將基布與功能層加熱加壓,使分子鏈相互滲透,形成牢固的結合界面。此過程中,熱合溫度(通常150℃-200℃)、壓力(0.3MPa-0.5MPa)與時間(1s-3s)需精準控制:溫度過低會導致結合不牢,過高則可能燒穿功能層;壓力不足會形成虛焊,壓力過大則可能損傷基布纖維。
接縫處理:
風筒為筒狀結構,需將裁剪后的材料首尾相接。接縫方式主要有兩種:
搭接縫合:將兩段筒體的邊緣重疊20mm-30mm,用工業(yè)縫紉機(針距3mm-5mm)縫合。這種方式適用于對密封性要求不高的場景,但需注意縫合線需采用高強度滌綸線,且針腳需均勻,避免因應力集中導致開線。
熱合對接:將兩段筒體的邊緣對齊,通過熱合機直接加熱粘合。這種方式密封性更好,可減少漏風率(漏風率需≤3%),但對熱合設備的精度要求更高,需確保對接面平整無褶皺。
三、成型加工:從平面到立體的精準塑造
成型是將復合后的平面材料卷制為筒狀的過程,關鍵在于“卷制精度”與“圓度控制”。
卷制工藝:
平面復合材料需通過卷繞機卷成筒體,卷制時需固定筒體的兩端,通過調節(jié)卷繞速度(通常5m/min-10m/min)與張力(50N-100N),確保材料均勻貼合。對于帶金屬骨架的風筒,骨架需預先嵌入卷制模具中,與基布同步卷制,使骨架與基布緊密貼合,避免后續(xù)使用中骨架移位導致筒體變形。
圓度校正:
卷制完成的筒體可能存在輕微橢圓度偏差(如直徑誤差±5mm),需通過校正裝置(如滾輪式校正機)進行修正。校正時需沿筒體圓周均勻施加壓力,使各點直徑差控制在±2mm以內(nèi),確保通風時氣流均勻分布,避免局部阻力過大。
四、后處理強化:功能與壽命的提升
為進一步滿足井下復雜環(huán)境需求,風筒需經(jīng)過表面處理與防護強化,重點解決“耐磨性”與“抗老化”問題。
表面涂層:
在筒體外層涂覆一層聚氨酯(PU)或環(huán)氧樹脂涂層,厚度通常0.1mm-0.3mm。此類涂層不僅能提高筒體的耐磨性(減少與井壁、設備的摩擦損傷),還可增強抗紫外線能力(井下雖無陽光直射,但長期受礦燈照射仍可能老化),延長使用壽命(普通風筒壽命約2-3年,涂層強化后可延長至3-5年)。
端頭密封:
風筒的兩端需安裝端蓋(通常為橡膠或塑料材質),并在端蓋與筒體連接處涂抹密封膠(如硅酮密封膠)。端蓋的作用是防止粉塵、水分從端口進入筒體內(nèi)部,避免基布受潮腐爛;密封膠則需具備耐老化、耐高低溫特性(適應井下-10℃-40℃的環(huán)境變化),確保長期密封效果。
五、質量檢測:全流程的安全把關
礦用風筒出廠前需通過多維度檢測,確保符合安全與性能標準,核心檢測項目包括:
外觀檢測:檢查筒體是否有破損、褶皺、涂層脫落等缺陷,端頭密封是否完整;
尺寸檢測:測量筒體直徑、長度、接縫和接管連接處嚴密性(漏風率≤3%);
性能檢測:
透氣量:在0.3kPa風壓下,測定單位面積通風量(需≥規(guī)定值,如1200m3/(㎡·h));
耐壓強度:施加設計風壓(如5000Pa)持續(xù)1min,觀察筒體是否變形或破裂;
阻燃性能:按GB/T 5454-1997《紡織品 燃燒性能試驗 氧指數(shù)法》測試,氧指數(shù)需≥30%;
抗靜電性能:按GB/T 18384-2021《電動汽車安全要求 第3部分:人員觸電防護》,表面電阻率需≤1×10?Ω。
結語
礦用風筒的生產(chǎn)工藝,本質上是一場“安全需求”與“材料性能”的精密對話。從原材料的安全篩選到結構設計的通風優(yōu)化,從成型加工的尺寸控制到后處理的壽命強化,每一步都緊扣井下作業(yè)的特殊環(huán)境。正是這種對細節(jié)的把控,才讓風筒成為礦井中“看不見的安全屏障”——它沉默卻堅韌,在每一次通風運轉中,守護著地下作業(yè)者的生命安全。